11-23
照例5:30起床,6:30到医院排队挂号。主任号难挂,去晚了要么排到中午看,要么彻底没号,下次再来。保险起见,我总是去的很早,看完不过八点半,然后迎着晨光悠闲自在地回家。
上图是就诊6次的地方,干净明亮不压抑,主任冒蜀黍也很温和,最重要的是他的专科医术本省第一,连州县上的患者都会慕名而来。
天不亮出门,居然顺手拿了相机,看来心情不错。
从医院出来转到翠湖南路,老远就看见空中飞翔的红嘴鸥,这才意识到已是候鸟越冬的季节。
它们每年11月从遥远的西伯利亚来,栖息在翠湖和滇池沿岸,次年3月回去。就这样,每年往返昆明,已有近25个年头了吧。嗯,它们比我更早发现昆明宜人的气候。
苹香波暖泛云津,
渔枻(yi4,桨)樵歌曲水滨。
天气常如二三月,
花枝不断四时春。
这首出自明代杨慎的「滇海曲」,是春城昆明最好的写照。蓝天白云,阳光,绿树鲜花,就连万里之外的红嘴鸥都垂涎,流连,慵懒于此。
这座伫立在翠湖西岸,至今保存完好的土黄色建筑,是一所军校——云南陆军讲武学校。
云南陆军讲武学堂创办于1909年,办学19期。与这个学校关联的名字,让我们来看看:李根源、蔡锷、唐继尧、范石生、龙云、卢汉,朱德、叶剑英,崔庸健(朝鲜)、武元甲(越南),等等。
云南陆军讲武学校,是蔡锷任云南总督时改的名字,当地人还是习惯称它为云南陆军讲武堂。
1988年,国家将讲武堂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1990年以来,省市投资对讲武堂旧址进行环境整治,拆除了大量的非文物建筑,修缮之后,尽可能地还原历史信息的真实性。
讲武堂正门,侧面。
进入正门,操场一角。那些名人们,就曾在这里读书、生活。
今天是我第一次独自悠闲地漫步讲武堂,过去总是来去匆匆。不再做那份工作的感觉,真好。
讲武堂门口的山茶花。
电影「阿诗玛」中有句歌词,“山茶花红似火,你是我最爱的那一朵”,好像是。我还是喜欢纯白色山茶,淡雅素净。
哦,忘了说,云南山茶甲天下。
讲武堂内的一抹秋色。
从讲武堂出来,继续拍海鸥。
它们内部肯定有只头鸟,只要它动,其它便一呼百应,从湖面起飞,在空中盘旋,然后落回湖面,整齐且壮观。
对了,翠湖边全是长枪短炮和等待拍摄海鸥的摄鬼们,最牛的是一个拍摄团,有华人有老外,那个摄影装备哦,让人瞠目结舌,因为我从没见识过,哈哈,估计个人是拥有不起的,就算拥有也难以操作。
它们在湖边的栏杆上小憩,在围观的人们手里吃食,一点也不惧怕人类。这样的场景就是我们常说的“人与自然,和谐发展”吧。
逛完翠湖的一边,刚好路过桥香园,进去吃碗小锅米线,暖和一下。
啧啧,味道老好了。废话,高汤煮的,味道当然好。我就爱吃这家的水米线,粗细适中,软硬适中,口感很不错。
吃完米线,转到翠湖的另一边。这边夏天很美,湖面开满荷花。不过,现在也很美。即将枯萎的荷叶是季节转换造就的美景,不是吗?来年,它们还会盎然于此。
此时此刻,倘若有个人牵手漫步在和煦的阳光下,该是多么惬意啊。
一趟讲武堂,一圈翠湖,一碗米线,一份闲适的心情,我不由地想:如果不是垬当道,我们的生活是很美好的。想完,我就下定决心:坚强快乐地活着,活到亲眼看垬下地狱。
[audio:Mark Knopfler – A Love Idea.mp3|autostart=yes|loop=yes]
很想吃一碗图中的那个米线。
云南讲武堂,你不提我差点没想起来,大名鼎鼎。
昆明,在我,是个非常纠结的所在,很独特,也很奇怪。
MK的曲子非常好。
今天看完了《黎明之前》,最后一集居然照搬了“铁达尼号”的配乐,真的很无厘头啊。
前一阵子看文革电影《红雨》,讲农村赤脚医生的,片中,某苦大仇深的贫农愤怒地控诉了万恶的旧社会,他在药店抓药,因为没钱,被药店拒之门外的惨剧,以此揭露了旧社会的黑暗。
看罢大笑不已:万恶的旧社会哪里比得上现在医院的电脑计费制度啊,钱不到账,死在病床上也没人会给你用药的,哈哈哈哈。
由此可见,《红雨》这类借古喻今的电影,应该严禁!
我不由地想:如果不是垬当道,我们的生活是很美好的。想完,我就下定决心:坚强快乐地活着,活到亲眼看垬下地狱。
——————这最后一段,很有小学生秋游作文的特点,充分体现了博主童心未泯的一面。
在下就是感动于最后一句呢~~
虽然在下并不对此抱果断希望~
滇池畔的海鸥还素那么地多么~?
一个挺落后但是也还算淳朴的城市。。。。。。
蘑菇汤炖土鸡。。。呵呵,好怀念哦。。。
@ 阿卡:
小区里就有一家嘿大的桥香园,你来,我请你吃哈。我自己做的不比这个差哦。
吃完米线还可以带你去参观大名鼎鼎的讲武堂,哈哈。
独特在哪里?又奇怪在哪里?
@ 阿卡:
用“泰坦尼克”的配乐,确实无厘头,哪跟哪嘛。吴秀波这个演员还不错,我看过他两部剧,演技挺不错,蛮收敛的。
红雨,这种片子你也看得进去,当笑话看的吧?!^_*
说起老农控诉旧社会,让我想起昨天看的“开放”杂志,里面有篇文章很好玩,说中国人严重缺乏逻辑思维,凡事不动脑子,只要有人煽动就响应,也不管合不合乎逻辑,比如:毛时代的广播上午播“东方红”,唱毛是人民的大救星;下午又播“国际歌”,唱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,竟然没任何人质疑这混乱的逻辑,一播就是好几十年,哈哈。看得笑死老子了。
@ 阿卡:
我们上小学写作文结尾不都这样么,标准范本,嘿嘿。
小学一年级那会儿,学校经常请老农来忆苦思甜,老农们总是控诉地主,说地主家的狗咬了他们,不是咬大腿就是咬屁股。小盆友们为老农的遭遇哭得稀里哗啦,只有我,只有我这个离经叛道的小孩不仅掉不出眼泪,还在无耻地想:为什么狗狗非咬屁股,难道屁股上的肉最好吃咩?想着想着忍不住要笑,偷偷看看其他小盆友,妈的,都在哭,我只好憋着不敢笑,然后揉眼睛假装哭的样子。。。麻痹的,我这小盆友当的不易啊!\^o^/
早在和讯的时候我就说过我的内心住着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——童真。哈。
@ 你猜
嗯,不管怎样,我们要抱着这个崇高的希望而活着。
越来越多。那边有游客,这就意味着海鸥有足够的食物。它们很聪明。
我是因为喜欢昆明的恬淡宁静慢节奏才在此定居的。当然,这些我眼里的优点在很多人看来是城市发展落后的表现。可惜啊,现在的昆明今非昔比,除了气候,什么都在变,变得不再可爱,一片乱麻麻。恨啊。
蘑菇?你说的是野生菌?野生菌炖鸡汤那是鲜美得没话说。\^o^/
我说的独特和奇怪,其实是内心的一种条件反射。
主要是受了邓贤的两本知青书籍的影响,在我的想象中,云南就是那样的。
但我知道昆明不是那样,可总抹不去心里的那种印记。
所以我说,很独特,很奇怪。
90年代工作那会儿,总有人跟我说:没来昆明之前,一直以为这里的交通工具是大象,人们身挎腰刀,头顶香蕉脚踩菠萝,来了才知道,哦,原来是这样。。。你虽然没把昆明想象的如此奇特,但印象还停留在60年代,哈。
记得某人第一次来昆明,在市中心看到一个巨幅广告,说:连LV都有,嗯,我知道这是个怎样的城市了。
而我,却希望昆明依然是过去的昆明,田园、安逸一点更可爱。
我的天
最后几副就像是效果图一样~
海鸥起飞的那张拍的非常有感觉:)
措措,我去和讯偷看了一下,你现在的摄影水平了得啊,我打心眼儿里赞美了N次。。。^*^